综合规划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开始理财的时候,大家会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时候理财”,就用数字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发表于:3/21/2021

理财从娃娃抓起?

前两天看了一个有趣的油管视频,一个美国的交易员记录了自己如何教9岁的儿子如何做高频交易的过程。视频以搞笑娱乐为主,戏精老爸和儿子的对话和各种场景令人忍俊不禁;而视频带给我更大的触动是它要展现的主旨 – 理财要从娃娃抓起。

回想我和我同龄人 – Millennial千禧一代的成长历程,从小被灌输的理念就是要好好学习,考入好学校,找个好工作。理财从来不在任何教育大纲上出现过,而我们的父母辈也往往都缺乏理财概念,也经历过很多,知道赚钱的艰辛,有了钱存银行拿利息 – 保本没有风险是父母辈积累财富最大的考量因素。即使投资能力强的父母自身涉足了股市、房市投资,却鲜有对孩子从小进行可以培养理财观念的。我们只知道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数理化要从娃娃抓起,兴趣爱好要从娃娃抓起;谈理财投资,就会和不务正业挂钩!

现在长大了回过头想想,既然大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过上优渥的生活,而优渥的生活离不开扎实的经济基础,那为什么从小就接触理财培养财商,知道钱怎么运作,将来更好的让钱服务于自己不是更好? 考好学校找好工作确实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一种稳妥方式,也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路径依赖”,但这是必须或者唯一的方式吗?

既然没有人教,咱们就自己来摸索呗!摸黑爬行,自然免不了走走弯路,本文本着和大家唠唠嗑的宗旨,聊聊为啥理财越早越好!

等有了钱再理财?

谈理财,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时候开始理财?先不要急着作答,咱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1:兄弟俩William和James年轻的时候在省税的退休账户里都存了一些钱留给自己退休,但两个人存放的时间线差别较大:

1)弟弟William 20岁开始就每年往自己的省税退休账户中存放$4K, 40岁时停止存放,一共存放20年,共$80K;

2)哥哥James起步较晚,40岁时才意识到要往退休账户里存钱;他也每年往省税的退休账户总存放$4k, 存放到65岁停止,共放了25年,$100K。

假设William和James的账户都按每年10%的年化收益复利增长,那么到65岁俩兄弟退休,他们的退休账户各有多少累积?下表告诉了我们答案:先开始存放的弟弟William有$2.5M,而起步较晚的哥哥James则只有$393K。William初始资金比James少$20K, 但他充分利用了时间带来的复利效应,最后拿到了相当于James 600%的收益! [表1]。

为了提供更直观对比,读者也可参照图1,从两条曲线对比可见,复利效应在前期不明显,但后续的力量却不可小觑,毕竟是爱因斯坦口中的“第八大奇迹”。

表1. William 和James两种不同理财方式的收益区别 (案例来源:Tony Robins 《7 simple steps to financial freedom》)

图1. William 和James两种不同理财方式的收益区别 

复利的力量

复利的力量大家都听说过,但对其理解和运用程度确是非常不同的。

巴菲特之所以能积累900多亿的资产,就在于他在4岁时就开始通过卖口香糖来经营起自己的雪球,11岁时就开始用攒下的$120投资第一个股票。我们大部分人或许没法像巴爷爷一样有天赋异禀的商业嗅觉和出身自带的强大人脉网,但我们可以做时间的朋友,早点把自己的财富雪球滚起来。 

年轻的时候我们常常以“没有闲钱”为理由拖迟自己的理财之路,但细细想来,”没有闲钱”更多只是我们拖延症的一个托辞。有了理财的意识,自然就会下意识去了解自己每个月的收支状况,每个月存下一定的费用作为理财基金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难。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操作当中,多少人会以“一年也就攒这点钱,早点晚点有啥区别?”为理由继续拖延自己的理财之路?

 

 

免责申明

 本文及其中任何文字均仅为一般性的介绍,绝不构成任何法律意见或建议,不得作为法律意见或建议以任何形式被依赖。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包括可能的本金损失。投资策略例如分散投资或再平衡,并不能保证更好的表现,也无法消除投资损失的风险。

高利率环境下的投资选择

全文

Identify and help prevent bank scams

Read More

Your Guide to Understanding Lower Interest Rates

Read More

财富因人而异!与我们预约一次免费咨询,帮您实现个性化财富目标!

让财富更自由!

联系我们